26、巴斯德認為,空氣中的微生物濃度與環境狀況、氣流運動和海拔高度有關。他在山上的不同高度分別打開裝著煮過的培養液的瓶子,發現海拔越高,培養液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性越小。在山頂上,20個裝了培養液的瓶子,只有一個長出了微生物。普歇另用干草浸液做材料重復了巴斯德的實驗,卻得出不同的結果:即使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所有裝了培養液的瓶子都很快長出了微生物。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解釋普歇和巴斯德實驗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A)只要有氧氣的刺激,微生物就會從培養液中自發地生長出來。
(B)培養液在加熱消毒、密封、冷卻的過程中會被外界細菌污染。
(C)普歇和巴斯德的實驗設計都不夠嚴密。
(D)干草浸液中含有一種耐高溫的枯草桿菌,培養液一旦冷卻,枯草桿菌的孢子就會復活,迅速繁殖。
(E)普歇和巴斯德認為,雖然他們用的實驗材料不同,但是經過煮沸,細菌都能被有效地殺滅。
答案是D。分析:
選項D描述了普歇用于實驗的干草浸液的一個特征:一旦遇冷,其中的孢子就會復活且迅速繁殖。由于海拔越高溫度越低,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普歇的培養液都很快長出了微生物。
27.張教授的所有初中同學都不是博士;通過張教授而認識其哲學研究所同事的都是博士;張教授的一個初中同學通過張教授認識了王研究員。
以下哪項作為結論從上述斷定中推出?
(A)王研究員是張教授的哲學研究所同事
(B)王研究員不是張教授的哲學研究所同事
(C)王研究員是博士
(D)王研究員不是博士
(E)王研究員不是張教授的初中同學
答案是B。
分析方法一:直接推理:
首先,由于張教授的所有初中同學都不是博士,所以張教授的這一個初中同學不是博士。
其次,由于通過張教授而認識其哲學研究所同事的人都是博士,而張教授的這一個初中同學不是博士,所以張教授的這一個初中同學不是通過張教授而認識其哲學研究所同事的人。
因此,鑒于張教授的這一個初中同學通過張教授認識了王研究員,所以王研究員不是張教授哲學研究所的同事。
分析方法二:反證法:
由于通過張教授而認識其哲學研究所同事的人都是博士,現在假設王研究員是張教授哲學研究所的同事,那么鑒于張教授的這一個初中同學通過張教授認識了王研究員(這一哲學研究所的同事),則可以推出張教授的這一個初中同學是博士。而這和張教授的所有初中同學都不是博士這一條件是矛盾的。
28.一班將緬甸所產的經過風化或經河水搬運至河谷,河床中翡翠大礫石,稱為“老坑玉”。老坑玉的特點是“水頭好”,質堅,透明度高,其上品透明如玻璃,故稱“玻璃種”或“冰種”。同為老坑玉,其質量相對也有高低之分,有的透明度高一些,有的透明度稍差些,所以價值也有差別。在其他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透明度高的老坑玉比透明度較其低的單位價值高,但是開采的實踐告訴人們,沒有單位價值最高的老坑玉。
以上陳述如果為真,可以得出以下哪項結論?
(A)沒有透明度最高的老坑玉
(B)透明度高的老坑玉未必“水頭好”
(C)“新坑玉”鐘也有質量很好的翡翠
(D)老坑玉的單位價值還決定于其加工的質量
(E)隨著年代的增加,老坑玉的單位價值會越來越高
答案是A。分析:
根據題干,透明度高的老坑玉單位價值也高。因此,既然沒有單位價值最高的老坑玉,當然也就沒有透明度最高的老坑玉。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